把名著请下神坛,与作家交个朋友|少年三明治播客vol.04
为什么一个看似不合理的故事也可以是名著呢?为什么大家说它内涵深厚,我却迟迟无法看到它的好?把握不了名著的复杂性是因为我水平太差吗?我可以不喜欢名著吗?
关于名著,我们有过很多的疑惑。它总是带着权威的光环,但这道光环往往也会让我们望而却步。
或许是因为它被要求“强制阅读”,或许是因为它会出现在考试中,或许是因为时代和文化的隔阂,或许是因为它已经被过度传播,我们已经很难在阅读中获得惊奇愉悦的体验,也不再能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跳动的心。
我们是否可以为名著祛魅呢?
三明治的写作导师曦蕊,曾开设过很多与名著阅读有关的工作坊。在她的工作坊中,孩子们会“窥探”文豪鲁迅的生活癖好,会给沈从文《边城》的结尾写一份“警情报告”,会聆听萧红短暂一生中与几个男人的爱情纠葛……
她是如何把让人“望而生畏”的名著请下神坛的?阅读经典文学,又可以从哪里起步?带着这样的好奇,“开放三明治”播客分舵——“少年三明治”的主播栗子老师,替听众朋友们向曦蕊提问,请她分享了自己阅读和工作坊设计过程中积累的诸多经验。
「把名著请下神坛,与作家交个朋友」,让我们以更有创造性的思路,走进名著阅读。
🎧欢迎扫码收听👇
以下是部分摘录。
01
打碎滤镜:
让作家自己引导孩子阅读
曦蕊:有个漫画叫《文豪野犬》,它做得很好的一件事就是让那些文豪都变成了活生生的角色。你可能会因此喜欢上太宰治或中原中也,自然而然也想更了解他们,去读他们的作品。
栗子:那是不是认识鲁迅的时候,也可以先看看他的日记?
曦蕊:为什么不呢?我觉得读作家先于读作品,会比较有意思。我们在三明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文学家变成人。文豪也是人,我们为什么要怕一个可爱的、好玩的,甚至跟你有着共同兴趣的人呢?所以我们可以先从文豪们的人生经历入手。那么读鲁迅时候,也可以先从他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开始。
他会在日记当中记录一些跟我们生活很接近趣事。比如,鲁迅是一个非常爱吃的人。有一个我经常跟孩子讲的故事是鲁迅吃饼干。他真的太爱吃饼干了,别人去他家里探望他就会给他带一盒饼干,他也会把这个写在日记里面,说:今天xxx来探访我,带饼干一盒。
他吃了太多的甜食后,牙齿就坏掉了。但同时他在日记里写,今日看牙医回来的路上路过某某店,又买了一块钱的饼干。所以我们会觉得鲁迅这个人的生活习惯好像不是特别健康。
栗子:就跟现在小孩控制不住打游戏是一样。
曦蕊:对,他自己知道可能不该吃了,但是看到饼干就忍不住买。还有一次,别人送给他一种叫柿霜糖的东西,鲁迅听说柿霜糖对口腔溃疡有这种治愈的作用,就吃了一半留下了一半,想着口角生疮的时候可以用。然后他半夜写稿写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口角生疮的时候毕竟是少的,还不如趁现在赶紧把它吃了。
那我跟孩子们说关于鲁迅的吃,TA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甚至不如自己有自制力,就不再认为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走下所谓文学的神坛,到他们身边来了。
而当我们去看他跟许广平写的《两地书》,又会觉得他其实是一个蛮会写情书的人,而且他的署名还是“你的小白象”。孩子们就说,哎呦,好肉麻啊,没想到这个鲁迅还跟自己的妻子用这种昵称互相称呼。在这个时候,鲁迅的形象就变得丰富了,他不再只是一个戾气很重,总是在批判和攻击的人。
但是,既然他有自己的爱和生活,为什么还要去写那些看起来非常残酷和严肃的文章呢?于是孩子们就好奇了,开始去读他的小说。那因此爱上鲁迅的文学也是很容易的,而爱上鲁迅的文学后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所处的文学时代。
这时就很好引出跟鲁迅相关的其他作家。比方说,鲁迅跟萧红关系不错,那我们来看一看萧红。这个萧红怎么有一个男朋友叫萧军?可能你会发现肖军写得很差,那看来当时文坛里的人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才华横溢啊。还有柔石也会到鲁迅家吃饭,他写过什么呢?左联五烈士这个团体又写过什么?
这就是以一个你感兴趣的作品、以一个作家为原点向外散射,渐渐地展开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版图。而且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也译介许多国外作品,这个文学版图是可以顺势无限延伸的。我就是从鲁迅那里得到许多日本文学的线索。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孩子身边都有家长、老师、成熟的读者进行阅读引导,那为什么不让作家自己去引导呢?
栗子:孩子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好奇心很强,TA们不会对这个人曾经历的一切漠不关心。那我们从一些生活的细枝末节出发,就能够帮TA们找到一个抓手去了解这位作者以及TA笔下的文字。
02
趣味式引导:
用游戏连结生活
曦蕊:我们经常会有一个笑话,就是说阅读题里会问为什么某个作品当中作家会写窗帘是蓝色的,这个蓝色体现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你硬在那里解读,可能就会觉得很不舒服。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这个作家家里的窗帘恰好就是蓝的。
强行解读文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损害,也是对文学之心的一种损害。我们要跟文学贴得更近一点的话,就要抱有一种更加赤诚的心态,真正理解到对方。而且当你抱着一种更轻松的心态时,还可以把一些所谓经典文本解构成那些更流行的、更有意思的东西。
比说我跟孩子读《呼兰河传》时,会在阅读之前发给TA们一个手册,是一个叫呼兰河生存守则的规则类怪谈。里面有读者在街道观光、节庆活动里面,必须做和必须不能做的事。例如当你吃到瘟猪肉的时候,请你千万不要说出它是瘟猪肉,否则可能会被人打。这其实就是书里的一个情节,虽然在书里可能只有两三句话,但背后就是呼兰河人的一种生存态度。
我们读《边城》的时候可能就会让TA们去写一份警情报告。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后就是发生了一场船难,所以警情报告的设置作用是让TA们在阅读的时候从后向前推船难发生的原因。涉及到死者是谁,TA在那个时间点出现在那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要去原文中寻找的。孩子们很喜欢读规则类怪谈,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很多书里的人物和事件。这本小书也将文学文本变成跟TA们现在的处境有关联的文学形式。
03
从体验到创作:
打破时空隔阂
曦蕊: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要讨论的一点,就是怎么样让一个现代的孩子去进入跟TA们有一定距离的作品?怎么样来帮助TA们建立跟书的关系?
栗子:我们在读《水浒传》的时候,孩子们可能读到林冲这个角色就会有点奇怪,TA们会称林冲为一个忍者。明明他有一些可以反抗的时机,但为什么一直在忍气吞声啊?哪怕他的武力是更加高强的,但是在刺配沧州道的时候,也是非常恭敬甚至唯唯诺诺的,不敢违抗对方小兵。
但是实际上这个和《水浒传》这本书整体基调是一致的,很多人在乱世之下都认为“忍”才是一种生存之道。林冲夜只有忍到忍无可忍的情况之下,才会风雪山神庙。所以我们可能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让小孩去了解到他在时代中的压迫下处境是受限的,他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曦蕊:我们的孩子会在很多时候提到一些对文学人物的不理解。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和作品之间有天然的隔阂,就像我们现在可能并不崇尚忍耐。
我们读《变形记》的时候,也有一个很类似好玩的事情。孩子们会提出,为什么格里高尔的父母不在家里面开一些直播?好像直播格里高尔是一只甲虫也可以赚到足够的钱,或者可以开一个付费网红拍照景点,好像家人们也不用出去辛苦工作了,也不用对格里格尔充满埋怨了。
这可能也是基于不同时代对家丑的不同看法。现在其实真的有很多人扬家丑以博流量,越惨流量越多。但是在格里高尔所身处的那个时代,家丑是不可外扬的,当时的欧洲人非常讲求体面,所以自然不可能去开一些直播或展览会。
但是我觉得孩子们的这个主意也很有意思,所以我说那你们来开一个展览会好了。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从现代过去的格里高尔的父母,知道怎么样去用他的痛苦来敛财,去吃一吃他的人血馒头吧。
那TA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其实都很能理解格里高尔的父母,尤其是他父亲那种功利和资本至上的心态。所以TA们非常好地打造了一个展览,讲到了如何收取门票,父亲在这个展览上是如何趾高气扬,他怎样渐渐把格里高尔变成了一件商品,甚至在格里高尔为家庭创造了更多财富以后被物化得更加严重了。那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现代思维的解决方案,但是仍然能看到孩子们抓住了这个故事的核心,以及这个故事当中人物的核心性格。
在给TA们补充了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我说那你们来想一想格里高尔死了以后,这一家人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有的孩子就觉得妹妹可能会变成第二个格里高尔,而且不仅是会被资本所吞食,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为家庭创造财富的路径,就是结婚。TA们也写,妹妹的婚姻对象肯定也是一个庸俗的小职员或小市民,这也是在那个年代欧洲作者笔下很常出现的人物形象。
所以孩子们主动参与文本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离自己比较远的人和时代是怎样的。
栗子:对,可以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TA们可以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去做更多演绎,也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当中这些人实质的变形和悲剧性。而且就不会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家庭或这个人身上,TA们或许也会看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还在发生哪些人的变形。
格里高尔是因为从事旅行推销员这一份工作成了家庭的那个摇钱树后,自我被剥离掉了变成了一只甲虫。那么在小孩也会说,我的爸爸变成了一只蜘蛛,因为他的工作非常的繁忙,当他的工作总是被指摘的时候,就会觉得忙不过来了,所以要长出更多的手脚来。而蜘蛛也是复眼,可以同时盯着自己面前好几块的屏幕工作。最后,老板因为他发生了这个变形,对他大大地赏识,这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反而变高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特别嘲讽的现象。
曦蕊:孩子们在写到人的变形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共情那些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面可能跟TA们是对立阵营的人。比方说TA们会非常同情现在公立学校的老师,有一个孩子写自己的老师变形成了一个U盘。因为太多的事情同时加在TA的身上,处理不过来那么多信息。但是在学校里面,像TA这样的年轻老师似乎又是可以被当急抛品用的,价值并没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当TA变成U盘以后,同事们也完全没有发现这件事,还把这个U盘插在电脑上使用。但是越内存就越小,最后就坏掉了不能再用,于是同时直接把TA丢在了垃圾桶里。
TA是被使用的,TA没有被足够的尊重。可能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的不安定。孩子是怎么知道老师这样的生活呢?可能是平时也观察到老师总要去开会,总要在家校通里面给家长发东西什么的,孩子就意识到老师的忙碌不仅仅是在教室里。
栗子:我们读的名著,像《变形记》其实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也是因为里面的故事,具有一些普世价值。我们把这些议题抽出来跟孩子们一起探讨,会让TA们发现在自己所生活的当下社会,也可以去把握到自己所遇到的困境,意识到直至今天也还有一些人困在系统中。
04
释放更多想象:
从一本书到一屋子书
栗子:那么当孩子们去阅读的时候,可以如何从一本书、一个故事联系到其他更多的的书和作家呢?
曦蕊:我今年做了一些非常偏门的书跟书之间的连结和对比。比方说我把黑塞的《在轮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格列佛游记》放在一起读。
《格列佛游记》写到了一个地方叫做飞岛国,里面的人都只在关心一些非常空洞和遥远的议题,比方说数学、音乐和天文。但是对眼前的问题,比方说衣服怎么制作、菜要怎么烧,好像并没有什么切实的感知和思考,以至于情感被压制着,生活也被TA们的知识所困。而《在轮下》神学院里的人似乎就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学习一门其实已经死去了的语言用以解读经文的教义,但却没有人真正关心一个被淹死的孩子。这其实表达了很尖锐的教育之痛。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讲到就是一种非常刻板的八股文教育,它似乎也是一种有文化但没有真正生活智慧的教育方式。
孩子们看完这几本书后就感慨,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教育的问题还是存在呢?那其实这种被管束着的生活,和这种与生活本身并不相关的教育,很多孩子也是有体会和思考的。所以后来我们就把TA们读过的很多很多书都放在一起,让TA们去思考书里探讨的教育阵痛,老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TA们后就发现,好的教育其实有一个共性,就是不筛选人,而是成就人,帮助人更好地生活。
所以我们就是从一个点,找到了一个很多文学作品当中都会常常去讨论的主题。或许我们也可以从孩子们感兴趣、相对熟悉的其他话题入手,如果孩子平时喜欢看科幻小说,或者一些比较猎奇的小说。那我们可以让TA们去读《弗兰肯斯坦》和《化身博士》,这是两本有着怪诞元素的书,但是又是非常经典和深入的文本,能够让孩子由此走进更严肃的文学。
如果有孩子对魔鬼撒旦很感兴趣,喜欢看一些网络上的恐怖小说,那也可以去看克苏鲁、《浮士德》《神曲》。还有中国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其实孩子们都会感兴趣的。孩子们需要一扇门,门一打开TA们就进去了,也就把书读多读杂了。
😁🌰
本期节目提及的
2024暑期工作坊有👇
《纳尼亚传奇》精读
文学中的上海童年
走进《柳林风声》的世界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精读
《魔戒I》沉浸式精读
鲁迅的多重宇宙
萧红的黄金时代
🔍📚✨
更多2024暑期工作坊一览
👇
🔍📚✨
「排期表」及「年龄参考」
贴心安排
左右滑动查看
👇
夏日限定福利|全日浸泡,一起练出写作肌肉!
「24暑工作坊全览」
「迪士尼电影」工作坊
「线上」工作坊
「散文系列」工作坊
「魔幻经典精读」工作坊
「宫崎骏电影」工作坊
「城市系列」工作坊
「自我书写系列」工作坊